本站訊?2025年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20周年。黨的十八大以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凝聚起全黨全社會保護生態環境、踐行綠色發展的廣泛共識與行動自覺,引領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從理論到實踐發生巨大轉變,神州大地煥發新綠,美麗中國格局重塑,這一思想火炬已照亮中國生態文明建設之路。
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通水十多年以來,惠及沿線45座大中城市,超1.85億人口。中國南水北調集團堅定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貫穿南水北調一期工程運行管理、后續工程和國家水網規劃建設、涉水產業發展等全過程各方面,堅持節水優先,推動低碳調水,復蘇河湖生態,不斷擦亮高質量發展綠色底色,努力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南水北調工程不僅為沿線百姓幸福生活帶來福祉,更是我國生態環保治理和美麗中國建設的生動實踐。
600歲的古井“活”了
在河北省滄州市油坊口村,一口600歲的古井沉睡30年后,因為南水北調而煥發新生。
以前,這口古井是油坊口村村民的重要水源之一。30年前,因為缺水,古井徹底干涸,再也沒出過一滴水。2019年南水北調東線北延工程通水后,向北方地區加大供水力度,東線工程的供水范圍擴展到了河北、天津。
“南水北調的水來了,井里又有水了!一開始,我還以為自己看花眼了,走近一看,真的是水啊!”村里白發蒼蒼的劉大爺,見證了古井從枯竭到重新豐沛的歷程。看到古井“復活”,他激動萬分。
劉大爺說,自從古井重新有水后,村民們仿佛又回到了過去,鄰里間常常會因為在井邊打水多聊上幾句。孩子們也對這口古井充滿了好奇。
如今,井水清澈見底,波光粼粼,為油坊口村民們的幸福生活注入新源泉。
復蘇河湖生態,助力美麗中國建設。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通水以來,里運河、中運河、古黃河等干線和支線河道成為風景秀美的城市景觀河道,洪澤湖、駱馬湖等調蓄湖泊生態環境持續向好。東線北延應急供水工程連續三年助力京杭大運河全線水流貫通,大運河城市群煥發光彩。
中線一期工程通水后,2021年起,滹沱河石家莊段實現109公里河道全線貫通,結束了長達數十年的斷流史。沿河32處景觀節點和7大主題公園形成了“四季有景、三季有花,果林花海、水天相接”的美景,為石家莊“擁河發展”戰略實施提供了新空間。泜河在隆堯縣形成了約760萬平方米的水域,邢臺重現“泉水繞城”勝景。永定河連續5年實現全線流動,北京密云水庫庫區鳥類增加到235種,“水中大熊貓”桃花水母現身亦莊調節池。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因為南水北調工程,在沿線河湖的生態復蘇中找到了生動的注腳。
日子越過越有奔頭
大暑時節,湖北省十堰市房縣城關鎮三海村酒神灣度假村,一條條蜿蜒的實木棧道串連起風格各異的樹屋,別有一番趣味。很難想象,這里以前還是一片廢棄礦山。如今,這里重披綠裝,煥發出勃勃生機。
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多年來,湖北省十堰市始終把保水護水擺在突出位置,予以優先保障,陸續爭取實施國土綠化、礦山修復、美麗河湖等一批重大生態環保項目,用一筆筆真金白銀扮靚綠水青山。
近年來,河南省淅川縣努力探索生態文明與經濟社會融合的綠色發展之路。幫助村民興建果蔬種植大棚,深挖移民文化、紅色文化和田園生態文化,發展旅游業,帶動了移民村餐飲、種植、交通等產業。“想干活有干不完的活,想掙錢有掙不完的錢,日子越過越有奔頭。”鄒莊村民張大姐說。
“水清”與“民富”共贏,國家開展丹江口庫區及上游地區對口協作工作以來,中線工程水源區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產業轉型持續推進,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逐步實現綠色高質量發展。
夏日夜晚,山東省東平湖畔的大宋不夜城景區里人群熙熙攘攘。燈光秀、打鐵花、漢服表演、太尉府雜技等節目吸引著眾多游客前來游玩。
東平湖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重要調蓄水庫,也是東線工程與大運河文化帶的交匯樞紐。經過多年的深度治理,東平湖生態環境不斷優化,水質持續改善。依托東平湖治理,東平縣加快培育發展當地生態旅游產業,打造了一批有影響力的景區景點和旅游線路,旅游業興起帶動東平餐飲、民宿等業態發展。
截至目前,中線工程總干渠兩側累計完成防護林及綠化工程建設1200余公里,中線工程已被打造成為生態長廊、綠色長廊,發揮了水土保持、防風固沙,保護水質的作用,有效改善了區域生態環境。焦作市天河公園的國家方志館南水北調分館每天開放接待游客,許昌市“泛舟河上、環游許昌”成為新時尚。2023年中國龍舟公開賽(河北·石家莊站)充分展示了滹沱河水生態文明建設成果。
滄州市大力開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聊城市探索“江北水城·運河古都”發展新路徑,淮安市實施大運河“百里畫廊”戰略引領工程,徐州市推進窯灣古鎮展現時代新貌。一脈碧水激活了生態旅游,工程沿線水上活動和旅游產業迎來蓬勃發展。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南水北調工程流動的是水,推動的是生態蝶變,形成了生態賦能經濟、經濟反哺生態的良性循環。
綠色發展水能融合
8月8日,南水北調中線西黑山水電站正式并網發電,標志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在清潔能源開發和綜合效益提升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推動低碳調水,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通水以來,始終堅持“三先三后”原則,牢固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致力打造調水廊道疊加清潔能源廊道。
南水北調工程自總體規劃之初,就科學設置了中線工程基本自流、東線工程逐級提水北送的方案,為工程注入了綠色低碳“基因”。同時,工程樹立“節水即減碳”理念,堅持節水優先,促進用水效率提升,大力推動工程節水。中線一期工程總干渠輸水損失率從設計值10%大幅優化至實際運行值3%左右。
“以前,晚上巡查工程,手電筒是標配。現在,中線工程渠道道路旁安裝了太陽能路燈,手電筒基本下崗了。”中線公司巡查人員小李說。近年來,中線公司積極探索綠色低碳能源開發,提升綠色清潔能源在生產運行供電系統中的比重,建設集中式光伏電站,推動清潔能源替代工程規模化、集中式建設。陶岔渠首水電站以及沿線衛輝、輝縣、西黑山、惠南莊等管理園區和北拒馬河退水渠建設的光伏發電站,有效降低了高碳能源使用。
中國南水北調集團成立以來,堅持“水能融合”發展思路,加大清潔能源項目開發力度,大力推進清潔能源項目投資運營。中線北拒馬河綠色光伏發電示范項目并網發電,重慶云陽、湖南炎陵、吉林和龍等抽水蓄能電站相繼開發建設,鹽城一期光伏發電項目等多個項目先后開工建設,在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同時,為南水北調工程沿線及國家水網區域生態環境保護發揮了積極作用。
中國南水北調集團積極響應生態環境部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工作,主動服務地方政府,助力地方政府切實提升河湖生態系統健康水平,在山西省陵川縣實施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項目,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供實踐樣本。
綠色發展理念貫穿南水北調后續工程建設全過程。引江補漢工程建設者從細節入手,各項水環境保護、聲環境保護、環境空氣保護、生態保護與修復、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等與主體工程同步實施到位,努力形成生態優先、環保達標、水保合規、施工文明的“綠色工程”標桿。重慶云陽建全抽水蓄能電站創新采用“環水保大管家服務模式”,成為國內首個實行“環水保管理+環水保專項施工”一體化管理的抽水蓄能電站,促進綠色能源高質量發展。
20年,從古井復蘇到河湖重生,從產業轉型到能源創新,每一滴奔流的南水,承載的不僅是沿線水質不斷向好的責任,更是我國生態環保治理成果的體現。隨著后續工程的綠色實踐不斷深化,它將繼續為美麗中國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生態動能,見證中華文明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之路。
作者:宋瀅 責編:菅貞貞